赞!一年卖出40多万吨,锦州这个地方的小粒花生种出“国字号”

发布时间:2020-11-26

 眼下,一些农村已进入了“猫冬”,可在义县张家堡镇,村民们却异常忙碌:全镇近90%的耕地种植花生,面积达到5.5万亩,拥有“国字号”义县小粒花生、东北第二大花生初加工基地等金字招牌,小花生在这里“长”成大产业,“买全国、卖全国”,引领村民奔向幸福的小康生活。
 
 
微信图片_20201126094314.jpg
 在张家堡镇官场沟村,记者见到了花生种植大户杨立先。他家有4300亩花生地,种植、收割、加工一条龙。得益于“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的“三变”改革,杨立先成了最大的股东。据他介绍,官场沟村花生种植近五年开始生产线作业,筛选机、脱壳机、打包机……一套生产线100万元左右,节省了人工,提高了效率。杨立先说,原先人工挑选一年也就七八百吨,现在机器筛选一年四五千吨。
微信图片_20201126094321.jpg
和花生产业一样,在张家堡镇18个行政村均有“三变”改革项目。
  宝林村流转土地134亩,镇政府投资扶贫资金647万元新建65栋食用菌高效棚,新注册成立的辽宁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集中经营,保底年收益为投资扶贫资金的10%,收益资金全部用于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
 
  松山村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三变模式,成立了锦华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争取国家振兴乡村产业项目补助资金80万元,村集体(合作社)自筹30万元入股,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新建200亩精品果园,给村集体带来不少于10%的收益。贫困户土地入股分红每年不低于15000元。
 
  报恩寺村保鲜库项目、宝林村大棚项目、旧烧锅村大棚项目已经建成,即将投入生产。
  榆树屯村通过省税务局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引进沈阳一家食品油企业,成立了义县丰达食用油有限公司,加工生产花生油、葵花籽油。公司计划分两期投入700万元建设厂房、购买设备,一期花生油压榨生产线投资400万元,食品经营许可证等手续已经完备,并与多家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年生产能力500吨,年营业额1500万元。待二期葵花籽油压榨生产线建成后,年营业额预计能够突破4000万元。
微信图片_20201126094729.jpg
花生加工现代化
微信图片_20201126094734.jpg
采访中路过食用菌高效棚基地,偶遇镇长李生伟,他正打电话帮助基地协调搭设网线,以便于基地新上物联网技术。“今年全镇新上花生生产线70多套……”,说起张家堡镇的花生产业,李生伟如数家珍。“带你们见识见识我们镇的现代化农业。”李生伟将记者领到石佛堡村李立峰的花生加工厂,一台机器人正在搬运打包好的花生。“这是今年新买的机器人,省下两三个劳动力。关键是它不知道累啊。”工人们笑着说。采访中,李立峰的电话响个不停,都是跟花生买卖有关,“全国各地,哪儿都有。”
微信图片_20201126094738.jpg
李立峰的话一点不假,村路上随处可见各地牌照的大货车。
微信图片_20201126094741.jpg
基于悠久而雄厚的花生产业发展历史,张家堡镇因势利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推动花生产业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尽管到镇上工作才一年多时间,但当兵出身的李生伟,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早已融入了血液里。他常说:“乡镇干部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在镇政府的扶持下,全镇花生加工企业、合作社已达37家,从事收购、色选加工的农户大约420多家,从业人员达3500人,年用工量万人以上,年花生销售量40多万吨。多年来,河北、天津、山东等很多花生出口企业的第一批送检产品,用的都是义县花生。
成品

随着“义县小粒花生”入选国字号品牌,义县着眼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花生产业作为“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借助建设“国字号”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良机,全面谋划做大做强做优花生产业。明确了用三年时间,构建“四个一”产业布局、实现“四个五”发展目标的蓝图,即打造一个花生育种基地,繁育面积达到5万亩;打造一个花生种植基地,种植规模达到50万亩;打造一个花生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超过50万吨;打造一个花生加工园区,深加工能力超过5万吨。
根据规划,张家堡镇将建设更加专业、更加完善的花生交易市场。目前,计划新建的交易市场已经完成项目选址,位于张家堡大桥以东,305公路以南,占地约400亩。不远的将来,一个仓储20万平方米,科研、办公及培训中心9万平方米,具备花生初加工、交易、展览、物流、电商、住宿餐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花生交易市场,将以崭新的姿态亮相,打出“中国官场沟花生”的响亮地域品牌。